close

 

 

推薦書:張錯詩歌散文合集《山居地圖》(書林出版)

 

《山居地圖》書影。
(圖/書林提供)
在創作上,張錯以詩名,詩齡在半個世紀以上,詩集即達十九種,我有緣拜讀其中絕大部分。相形之下,張錯的散文我倒所讀不多。《山居地圖》是張錯新近由書林出版的一本詩與散文合集,從張錯的代序中我才知道,原來這本詩文集是他2001年的詩集《流浪地圖》和散文集《山居札記》的合集重刊。事隔十餘年,張錯視這本合集「如浴火鳳凰再世重生」。

 

《山居地圖》收詩三十首。像我讀過的諸多張錯的詩一樣,這些詩多富歷史意識。特別是某些記遊之作,寫景敘事充塞著飽滿的歷史感,如〈赤崁感懷〉、〈珍珠港緬懷〉、〈登古城樓〉、〈龍嵩街之歌〉等皆是。其他如讀《東萊博議》、《西京雜記》、《洛陽伽藍記》等古籍之作,也多在借古抒情。甚至在與南洋有關的兩組詩中,也不無藉歷史抒懷之意。〈南洋詩抄〉中第一首〈訪三寶井逢雨有感〉就以諸多的假設抒寫歷史的反諷:

倘若不赴錫蘭
倘若不繞印度趨阿剌伯
倘若就在滿剌加據山開井
……
倘若不再等候南風轉順掉棹回洋
倘若大伯公宣賜後轉念留守殖民
倘若,倘若,唉!
微風細雨裡的許多歷史
皆在無數倘若與嘆息間完成。

只要這眾多「倘若」中的任何一個成為事實,歷史恐將改寫,千萬人的命運或將改弦更張。歷史如此,個人的生命也是如此。這些「倘若」所寄託的喟嘆當然隱含詩人對歷史現實的不滿與批判,而張錯的歷史感往往又指涉當下的政治與文化窘境──特別是離散華人的命運。

這種情形也見於《山居地圖》中的若干散文。在書中所收五十二篇散文中,談文與寫人者占大多數,而其中不少又漫渙著歷史滄桑之感。〈哲者與詩人〉透過思想家漢娜‧鄂蘭與詩人奧登之間的關係感嘆時空錯置如何弄人。張錯這樣嘆道:「不止奧登與鄂蘭如此,世間許多人事,又何嘗不如此,我們往往悲哀於退卻的一方無法應命花好月圓;但一方面也同感到自己能補救或做到的實在太少,也就只能讓其花開花落,月圓月缺。這種宿命感嘆,古今中外皆然。」

《山居地圖》中有兩篇散文涉及張愛玲的後事,不僅張迷,一般讀者也應該一讀。〈張愛玲與荒涼〉寫作者與林式同、高全之等人遵張愛玲之遺囑,將其骨灰撒在加州「離岸三海里外的大海裡」的經過。全文旨在為三人之決定作辯解,除此之外,張錯對張愛玲的遺囑卻另有文學上的詮釋:「其實我在遺囑演繹裡,看到的是一個獨立堅強女性的最後宣言,不是世界不要她,而是她不要這世界。」這樣的詮釋倒是恰如其分地為我們描述了張愛玲最後的身影。

〈如水一般華麗自然〉可視為〈張愛玲與荒涼〉的續篇,除重申將張愛玲骨灰海葬之理由外,文中錄有張錯為這次葬禮所寫的祭文。祭文提到:「因為加州法例不准撒在陸地,我們選擇申請離陸地三海里外的寧靜海洋。魂歸故國,茲後妳乘波駕返,朝東朝西,均是最短距離。」所謂「魂歸故國」,背後所暗示的容或正是許多離散者的最後祈願。這樣的命運,用張錯在《山居地圖》詩部分〈後記〉的話說,猶如「浪潮般起伏激盪,一邊是離鄉飄泊的越盪越遠,另一邊卻是懷鄉渴切的迴旋拍岸。」

《山居地圖》中歷史滄桑之嘆泰半正是源於這樣的離散宿命。

【2014/04/19 聯合報】http://udn.com/

 

 



全文網址: 歷詩‧散文書評/史滄桑 | 聯副‧創作 | 閱讀藝文 | 聯合新聞網 http://udn.com/NEWS/READING/X5/8621843.shtml#ixzz2zLFOjROC 
Power By udn.com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像山一樣 的頭像
    像山一樣

    jen81299的部落格

    像山一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