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薦書:房慧真散文集《河流》(印刻出版)
|
《河流》書影。 (圖/印刻提供) |
記不得多久以前聽過「運詩人」這個名字,約莫是部落格仍流行的年代。網路的浮光掠影裡,只記得晉江街的低矮房子,有貓的公寓,叫作小八的網友。後來在《單向街》裡重新讀到,便在心上了然:是我也認識的小八沒錯。那樣一個網路交通的史前時代,誰都有那一兩個刻在岩畫上的未謀面的朋友。《單向街》讀來,便因此有了那樣幾分私密的好感。而那或許也是迄今為止的三本散文集裡,最私我的一部──作為作者的第一本書,最直截也最原生的一種姿勢。這樣的一種私領域的人稱,到了六年後的《小塵埃》,顯然有大規模的消退。最近的這部《河流》,則更顯得水清沙白。令人好奇那「觀看」的主體「我」究竟被摺疊進哪一方皺褶裡了?
如同最初的書名所暗喻的那條街一樣,似乎在寫作的初期即已確定下來的聲腔:對於沿途風景的一種透視的觀看,筆端始終透露著一種漫然──在「單向街」上行走,維持著一種往而不返的灑脫──即使寫的是過往的陰暗記憶。有意思的是,到了《河流》,那樣的一個觀看者的情感性主體被有意識地抹消了,藉由河與岸、河與島、堤裡堤外的種種界線,規畫出一個又一個「位置」──主體側身在這些「位置」的間隙裡,時而露出一截衣角,時而完全隱遁。彷彿長鏡頭般的技術,將自我的影像削減得僅剩下眼睛。
這樣的寫作,是將自我攝影機化的一種姿勢。和傳統散文的路徑有別;擺在主體感受之前的,是觀景窗般的雙眼,還有焦距般時而拉遠、時而推近的行腳。也只有那樣的眼睛,能夠看到防風林的外邊,還有防風林。或許和她近年記者生涯的切換有關。熟悉這三本書的讀者大概會知道,作為一個從台北盆郊遷進「城中」的少女,被城市裡的少女地圖學所定位的,不僅僅是位置,還有伴隨而來的權力與位階。它可能是房慧真早期寫作中所遺留下來的一種非常突出的特徵:對「位置」的敏感,以及對其背後意義的追尋──無論是物體、人物抑或地點,都在各自的座位上對位出一套結構性的象徵網絡。
當然,那樣的觀看,也有來自其「位置」本身的反詰;畢竟它的反面,暗示著一種關於「觀看」本身的艱難。指向作者自身的問題是:那麼,「我」的位置又該是什麼?如何觀看他人(而不至於冒犯)?如何把河流還給河流?把防風林還給防風林?書中那極少部分的個人身世,便在這樣的一種自律性守備中,被以一種彷彿無機的錄像流過。或許那也正是把河流還給河流的最好方式,以一種流淌,行經自己,也行經他人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