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推薦書:邱坤良《驚起卻回頭》(九歌)

「平平」是寫鄉土題材,他筆下的人物、生活場域,我也都很熟悉,為什麼他可以寫得那麼豐沛,那麼親切,那麼栩栩如生,簡單一句話:那麼好看……

1

邱坤良《驚起卻回頭》書影。
(圖/九歌提供)

1970年代初期,台灣社會發生一連串的劇烈變動,各種國際情勢、社會條件衝擊下,掀起回歸鄉土、關注現實的文學潮流,逐漸洶湧,許多年輕一代的學者、文化人,投入推波助瀾的行列。高信疆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推手之一。

 

1975年《中國時報》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,推出「現實的邊緣」專欄,以散文作品描述發生在這個時代、我們立足的所在,大眾的真實事蹟,引起廣大的回響。

1977年爆發鄉土文學論戰。1978年,人間副刊創辦了時報文學獎,僅只設立「短篇小說獎」與「報導文學獎」兩項。報導文學獎雖然只辦了五屆,但因真實反映台灣社會各角落的生活故事,成為一股推動寫實風格、注視腳下土地,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。

報導文學的寫作,必須四處採訪、調查、拍攝,實際與民眾接觸、近身觀察,要有充沛的活力和熱情,因而歷屆得獎者,寫作年齡層較為年輕化。他們還有兩大共通性,其一是有完整的在地生活經驗、在地情感,有別於跟隨國民政府來台的作家;其二是接受國民政府完整的「國語」教育,中文能力純熟,有別於父執輩「跨越語言」的一代。

這也是「鄉土文學」興起的重要背景。

獲得首屆報導文學甄選獎的邱坤良,便是其中佼佼者。

邱坤良的得獎作品〈西皮福路的故事〉,是一篇探討台灣東北角,民間戲曲劇團,從分裂、對立,到和解過程的故事。偏向田野調查的學術報告,考證嚴謹,但語言淺白通俗,鮮活生動,「筆鋒常帶感情」,可讀性高;同時敘事之中,融入豐富的材料,又時而夾帶議論,表達實地體會的見識,兼具廣度與深度。

研究報導文學的學者指出,邱坤良這篇作品,開創了台灣報導文學的另一種範例。備受肯定、期許。

若說每位作家大致上可以找到創作原形,那麼,〈西皮福路的故事〉無疑是邱坤良文學風格的基本型態。不過,我們卻要等到二十年後,才能讀到他精采的一系列文學作品。

因為得獎這一年,邱坤良驚鴻一現之後,不再出現「文壇」,不像多數得獎者乘勝出擊,而是回到他的民間戲曲專業領域,創辦了《民俗曲藝》月刊,緊接著出版《民間戲曲散記》、《野台高歌──台灣戲曲參與》、《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》、《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》、《台灣戲劇現場》……學術成就十分豐碩,是非常重要的本土戲劇學者。

2

名作家郝譽翔說,邱坤良曾經告訴她,年輕時就懷抱創作的夢想,但這夢想「壓抑」到1999年才出版了第一本「純文學」散文集《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》,立即引起廣大回響,獲得《聯合報》「讀書人」最佳書獎等等高度評價。

那時我尚未認識邱坤良,只聽聞他的學術聲名,當我無意中在豐原三民書局買到《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》,深深吸引我的興趣,一篇一篇閱讀,彷如聽說書講古,侃侃而談他的童年追憶,成長經歷,將出現在他的生命中,許許多多市井小人物的故事,串連起來,一則一則那麼鮮活動人,忍不住接連讚嘆。

不止是像我這種成長背景相似的同輩讀者,我聽過多位年輕文學朋友,也很喜歡邱坤良的散文,是他的粉絲。

據邱坤良自述:《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》出版後,「有位作家朋友特別來信鼓勵、讚美我的文學像他喜歡吃的海鮮般生猛有力,寫作水準直逼專業作家。」

其實,不是「直逼」,而是「一書成名」,明確奠定了作家的地位;尤其2003年繼續推出第二本散文集《馬路、游擊》;2007年再出版第三本散文集《跳舞男女》,作家邱坤良的文名日盛,扶搖直上,「直逼」學者邱坤良,不止「並駕齊驅」,幾乎凌駕學名了。

邱坤良獲獎之時,已是「而立」之年,間隔二十年,才出版第一本散文集,已邁入「知天命」的中壯年。果然應驗了民間俗諺:大隻雞慢啼,一啼驚人;大尾鱸鰻慢出手,一出手,驚動江湖。文雅的說法,就是「大器晚成」。

我要強調的是「大器」,而不是「晚成」。沒錯,邱坤良的散文最大特質,就是大器,融合了豐富的人生閱歷、人情義理、和扎根本土經驗的深厚學養,彷如蓄積了博大的能量,源源不絕奔流。

我從年少養成閱讀興趣,五、六十年來不曾中斷,以詩和散文為最大宗。台灣卓然有成、風格獨具的散文家不少,有多位我十分佩服,有幾位我很尊敬,單純喜歡、欣賞的作家更多。但令我既讚嘆又欣羨,又忍不住「嫉妒」的,邱坤良應該是第一位。「平平」是寫鄉土題材,他筆下的人物、生活場域,我也都很熟悉,為什麼他可以寫得那麼豐沛,那麼親切,那麼栩栩如生,簡單一句話:那麼好看。

有人說才情,也有人說性情,是決定文學風格的主要因素。

可以說天性加環境吧。出身小漁村的邱坤良,十八歲北上就讀之前,喜歡四處遊蕩「趖來趖去」,上山下海,「滾遍南方澳每個角落」,在戲院、野台戲班流連,是我們印象中,不折不扣的「野孩子」,也是他日後走上台灣民間戲劇研究的動力。他對發生於生活中的人事物,時時充滿興味與熱情,造就了邱坤良灑脫率性、平易近人的個性,煥發江湖俠義氣概。

他的文學正如其人,語言自然,不只文白夾雜,時而穿插俚語俗諺,日常口語,渾然天成,如滔滔江河般流暢,形成獨特的幽默風趣,熱情奔放的「氣口」。就像和「厝邊隔壁」聊天的隨和自在。

最令我感動的是,他筆下描繪的眾生相,台灣基層社會的眾多小人物,向來少有人關注,邱坤良卻有說不盡的故事,娓娓敘述,鮮活呈現他們的形貌、身影和感情世界,記載他們的喜樂憂苦,即使偶有調侃、消遣,在幽默趣味的語言中,流露出溫暖的理解和同情。

3

在邱坤良第二本散文作品《馬路‧游擊》的自序〈出書表〉,有一段敘述他的出書經歷:「前不久,我特別檢查自己的著作目錄,赫然發現,在茫茫渺渺中前前後後已出版十二本專書了。我並發現這十二本書竟然分別由十二家不同的出版社(或機構)出版。一本書一個出版社。換言之,我跟出版社的合作關係就是一本書而已,書出來之後,我發現雙方關係便告結束。」

不過,「我發現」從2003年出版的《馬路‧游擊》,再到2007年出版的戲劇評論集《移動觀點》及第三本散文集《跳舞男女》,都是同一家,九歌出版社所出版。邱坤良的第四本散文集《驚起卻回頭》又將由九歌出版社隆重出版。可見他的散文作品早就被出版界的「文學大戶」所器重,早就有所歸屬。

新作《驚起卻回頭》分為三輯,分量不輕。輯一是從三冊散文舊作和文化評論集《移動觀點》精挑細選了十七篇代表作,舊識可溫故知新,新的讀者可追索他的文學初心,探索他的創作脈絡;輯三收錄2009年到2013年發表在《聯合報》名人堂專欄系列文章,延續多年來擔任行政工作的文化觀察,在社會現象中,抒發他獨到的文化省思。

輯二收錄2007年到2013年陸續發表在《文訊》雜誌的大散文,維持邱坤良一貫的風格,觀看人間百態,敘述地方小人物的故事:有豬血湯「專賣店」流動攤販、地下道行乞者、小偷、禮儀師、來亂的黨外「政客」、玩四色牌的年輕女老師……

在滄桑而感人的故事敘述中,每一種底層行業的發展淵源、時代風尚、社會背景,追根究柢,無疑是非常深入、彌足珍貴的台灣庶民文化史,又不時出現奇思妙想的議論。賦予這些卑微小人物,更崇高的「文化使命」:

「年輕、優秀、受過大學教育、懂英文的女孩陪母親、長輩打麻將,送錢給在別人家打麻將的母親,理所當然,送錢到玩四色牌的母親那裡,即使玩了幾把,怎麼就出現在社會新聞了?……

我的腦際突然閃起一個詭異的念頭:為了進一步了解四色牌文化,應該好好做個專題研究,不過,計畫能不能落實,關鍵就在能否請到這位兼具現代知識與傳統『十胡仔』實戰經驗的女老師當共同主持人或研究助理了。」──〈玩四色牌的年輕女老師〉

「古今中外,現實社會的小偷猶如過街老鼠,人人喊打,可是小說、傳奇裡的賊,往往被賦予神祕俠義的色彩,所以才會出現俠盜、義賊、神偷、梁上君子……等等美稱……

蔡先生寫這些『小偷界』沒有人想到、做到的『作品』,我不由得相信他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。如果套用現代流行語,他是個有創意的人。蔡先生心思細膩,如果金盆洗手不再做小偷,適合當審計人員,或記錄長官言行的史料編纂人員,社會調查員或文創產業企畫。」──〈小偷手記〉

《驚起卻回頭》新作中,大都是小人物大敘述,也有大時代的歷史小縮影。最典型的是〈華麗島青春夢〉、〈救國補習班〉,帶領我們回顧時代風雲。

「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想像,反共復國年代的台灣,是什麼樣的容貌,島上的人合唱:『啊……美麗的寶島……』與唱『反攻、反攻、反攻大陸去』一樣,都充滿了浪漫的想像。……

上世紀五○年代的台灣好不到哪裡去,多虧北韓的電視台三不五時就提供鏡子,讓我們回味無窮。」──〈華麗島青春夢〉

「車子行經南京東路,一路顛簸,在公車、貨車、小自客車與機車的陣仗中橫衝直撞、迂迴交錯,擁擠、倉促之間,瞥見一棟高樓建築物,橫掛著『中國青年救國團短期補習班』的巨大招牌,……十幾個漢字自動分成『短期補習班』與『中國青年救國團』……

但救國團的全名『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』,少了最重要的『反共』二字,此救國團與彼救國團是同一『團』嗎?……

救國團的去反共化,可以理解,但無轉折的過程,沒有理由、沒有論述,以前反共過度,突然反共乏力,就難以讓人信服。」──〈救國補習班〉

接到九歌出版社總編輯陳素芳的電話,要我為邱坤良的第四本散文集《驚起卻回頭》寫幾句話,我確實深感榮幸,義不容辭,但限於學養不足,不擅長理論分析,只能簡略報告個人閱讀心得。

邱坤良的社會身分,頭銜職稱很多,教授、系主任、所長、藝術大學校長、兩廳院董事長,以及全國最高文化行政機構文建會主委……但在我心目中,台灣重要散文家,才是邱坤良永遠不退時的身分。而且我比邱坤良癡長五歲,雖然我們的交往並不密切,卻一直感覺很親近,最主要的原因是,邱坤良與人相處,與那麼多民間藝人真情交陪,從來就不記得自己的身分。2007年八月,我讀到〈幸福的所在〉這篇文章,敘述他卸任文建會主委之後,「因為提前『退伍』,加上年休假的關係,鼓起勇氣,以即將進入退休的高齡,再次到日文補習班『勉強』,當起學生,跟年輕人擠在一起,接受老師教誨。」沒有人知道他的「來頭」……我真是被他「打敗」。那麼,本文中省去稱謂,直呼名字,也不至於太「靠俗」吧。

【2014/05/03 聯合報】@ http://udn.com/

 



全文網址: 散文書評/大器散文 | 聯副‧創作 | 閱讀藝文 | 聯合新聞網 http://udn.com/NEWS/READING/X5/8651026.shtml#ixzz30eukv0D3
Power By udn.co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像山一樣 的頭像
    像山一樣

    jen81299的部落格

    像山一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